top of page

居家動線診斷!三分鐘診斷自己的家~

  • 作家相片: 逸民 朱
    逸民 朱
  • 7月6日
  • 讀畢需時 9 分鐘

已更新:7月10日

✍️ 想找總是找不到,用不到時又突然出現?

✍️一直買重複的東西,才發現之前已經買過堆在櫃子裡?

✍️家裡只要有桌面都會堆滿東西?

✍️家裡有櫃子,但東西會出現在各角落就是不在櫃子裡?

你有上述症狀?很有可能就是家裡的動線出了問題~


趕緊完成問卷並留下聯絡資訊

✅獲取動線優化分析表~

✅獲取參加抽獎『線上一對一居家動線諮詢』”(價值3000元註)資格

✅在FB文章下方留言邀請@朋友可獲得邀請禮,朋友完成問券填寫,即可再獲一次抽獎機會

✅有效問卷依表單回覆日自即日起30天內,即可參與抽獎活動~


問卷請點👉這裡


註:

1.線上一對一居家動線諮詢限時一小時結束,若需超時以3000元/小時計收~

2.諮詢結束後3~5個工作天,可獲得專屬居家動線改造建議書~

3.抽獎活動屬無償性質,不保證諮詢後一定能產生功效~

4.中獎者不可移轉或贈與他人,並無法兌現或兌換任何商品

5.苑茂室內設計保有期間修改活動內容或臨時終止活動的權利



🌟 評分級距與建議分析

級距

分數範圍

分析描述

診斷建議



A級|生活流暢型

90~100分

您的空間使用與生活節奏高度一致,動線規劃良好,親子互動區域明確、收納功能到位,是高品質居家設計的代表。

建議維持目前使用方式,可進一步加入感官體驗或家庭儀式設計(如共餐燈光、香氛、互動牆),深化家庭情感連結。



🟢 B級|小幅優化型

75~89分

整體空間運作順暢,但在部分區域(如特定收納、親子共用空間)可能略有擁擠或不符合使用習慣。

建議進行「局部優化」,如:調整家具動線寬度、為孩子設置更多共用彈性空間、增設高度合宜的收納層架。



🟡 C級|空間利用提升型

60~74分

有些空間雖有配置但使用率不高,可能有「看起來漂亮但不實用」的區塊,主動線有卡點或收納設計未善用垂直空間。

建議進行「空間診斷工作坊」或設計顧問諮詢,調整收納型態與空間轉換用途(如將閒置陽台變成閱讀區或親子植物角落)。



🔶 D級|空間壓迫型

45~59分

居家空間使用邏輯與生活習慣不符,動線擁擠,收納分散,容易造成家庭成員使用衝突,甚至影響親子互動頻率。

建議進行「全面空間重整」,包含主動線寬度檢查、收納區再配置、以日常路徑為基準重新安排機能與家具擺放。



🔴 E級|動線混亂型

0~44分

空間設計與生活完全脫節,坪效低落、動線卡死,使用者需繞路或忍耐不便使用方式,親子互動可能限於固定區域,生活品質受限。

強烈建議尋求專業設計師進行「空間解構再造方案」,不只是美觀改造,而是整體從家庭行為動線出發,設計一個符合全家人未來生活樣貌的家。









詳細診斷解說:


✅ A級|生活流暢型(90~100分)

您目前的居家空間規劃展現出極高的生活契合度,無論是動線安排、空間比例、收納配置、還是親子互動設計,都顯示您與家人已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節奏與生活習慣的空間邏輯。這樣的設計狀態並不僅代表表面的「整潔」與「好看」,而是說明整體生活流程在這個空間中是無需特別妥協的:使用者與空間之間形成一種默契,物品與家具擺放自然地支援行為動作,情緒互動在這樣的空間中也能被溫柔接住。


從設計師觀點來看,這樣的空間已具備成熟的使用場景思維與細緻機能分配,建議您下一階段可進一步導入「生活感升級」的設計概念,例如:藉由燈光分層與時間感設計(如睡前閱讀燈、晨光進入角度)、導入日常生活儀式(週末親子共煮、固定家庭對話時間)、設置情緒修復角落(閱讀區、植栽角)來強化空間的情感支持力。此外,您也可以思考未來生活型態變動時的調整彈性,例如: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是否有更獨立的需求?是否有為長輩保留空間的可能?


此階段空間的價值已不只是功能性,更進一步進入「家庭文化的舞台」角色——它幫助您累積回憶、定義價值觀,也支持您在關係中更有餘裕。若您未來想分享這樣的生活方式,也非常建議您記錄下這樣的空間狀態,可作為家庭故事的一部分,甚至轉化為品牌形象或社群經營素材。


空間不是一夕到位,而是經過長期磨合與選擇後的成果。若您已達到 A 級的流暢狀態,代表您的空間已成為生活中的最佳助力,這樣的高分也同時意味著:您是理解自己需求,並願意為生活品質投入時間與心力的空間主理人。



🟢 B級|小幅優化型(75~89分)

您的空間表現整體可圈可點,說明您對生活節奏與空間規劃已有一定的認知與安排。多數區域的使用效率良好、動線順暢、基本收納功能齊全,親子空間也能見到互動軌跡。這類家庭的空間設計往往基於過往經驗而逐步建立起來,在有限的預算與坪數下做出相對理性的選擇。然而從分數來看,也顯示仍存在某些小幅度的不協調感,這些可能表現在某幾個維度:

  • 家中高使用頻率區域出現「偶爾擁擠」情形(如早晨出門時廚房與浴室動線重疊)

  • 孩子的共用區域與大人活動區之間出現「微干擾」問題(例如玩具延伸到公共區域)

  • 某些空間配置或家具尺寸略微影響動線(如玄關鞋櫃過深導致入口狹窄)


這些小問題若長期存在,會在高壓情境下放大使用者的不適感,也可能讓家庭互動產生阻礙。

建議可透過以下方式進行優化:

  1. 分析高頻使用動線與高峰時段(例如早餐準備/放學收納),思考是否可透過家具微調、分區安排或替代動線緩解擁擠。

  2. 提升收納與使用效率,例如為孩童設置獨立收納箱、分齡高度規劃、共用桌面空間設置活動隔板等。

  3. 親子互動區微升級:既有的共玩區或共讀區,可以透過燈光、地面材質、牆面展示提升儀式感,鼓勵孩子主動參與,也讓家人更願意在這裡停留。


B 級空間的優勢是基礎結構良好,改善難度不高且不需大幅拆改,只要適時投入規劃與資源,便能快速邁向 A 級生活品質。設計上建議使用「模組式微改造」策略(如活動收納、彈性隔間、可移家具),讓空間可隨家庭變動而應變。若未來有空間再利用、裝修或換屋計劃,可將這些經驗轉化為設計語言,進一步打造更貼合家庭未來節奏的空間藍圖。



🟡 C級|空間壓迫型(60~74分)

這個分數區間說明您的空間使用整體上已經能應付日常生活,但某些環節正對您的生活品質造成困擾或壓力。例如空間可能已設計好各機能分區,但在實際使用中卻發現以下情況:

  • 空間配置「看起來合理」但實際使用率偏低,例如餐廳或書房空有空間但未成為家庭使用核心。

  • 收納空間雖然數量充足,但物品分類邏輯未明確、常用物件拿取不便、或是收納設計無法配合使用者動線。

  • 動線卡點明顯,例如玄關開門直接撞鞋櫃、轉角區域被高櫃遮擋視線、或家人容易在廚房與走道交會時「卡位」。

  • 親子互動雖有場域安排,但多為附加區(如:在客廳一角放置地墊),缺乏引導性或長期使用的實用性,導致互動次數不多。


這種空間屬於「表面機能齊備但實際壓力仍在」的類型,從外觀看或許整齊、擺設得當,但一到實際生活情境(尤其是多人同時使用時)就容易出現壓迫感與空間疲乏。

針對這樣的空間狀況,我們建議以「使用頻率 × 改造優先度」為判斷依據,選出需要優先優化的區域,並可採取以下幾種策略:

  1. 功能轉換與空間再配置:如有長期閒置的空間(例如和室、書房或陽台),可轉型為家庭工作區、共用學習角、冥想角落或親子展示牆,避免坪效流失。

  2. 動線清理與開放策略:刪除多餘家具、調整收納體量,讓主要通行動線恢復寬敞感,也能改善家中視覺與實際流動感。

  3. 彈性空間增設:導入可收折、可堆疊、可滑移的家具與設計元素,讓空間可以根據需求隨時轉變,像是客廳閱讀+遊戲合用的沙發平台、餐桌邊的小型家事桌等。

  4. 親子共感設計強化:針對共玩、共學、共讀三個親子互動核心主題,設計對應空間角落與導引裝置,例如小型圖書牆、角色扮演空間、手作收納區等。


空間壓迫型不是一種結構性的「錯誤空間」,而是提醒我們該重新對齊「生活習慣」與「空間設計」之間的落差。只要針對行為習慣進行精準微調,這樣的空間其實非常有機會進化為更加親密、彈性與實用的家庭場域。



🔶 D級|動線混亂型(45~59分)

這個級距的家庭空間往往呈現出「生活行為與空間設計不同步」的狀況,也就是空間的使用方式與使用者的日常節奏之間發生衝突。這種情況下,家庭成員常會出現以下困擾:

  • 動線不通順,例如從臥室到浴室要繞行多個家具或狹窄通道,或是廚房進出口重疊造成作業擁擠。

  • 家人間的活動路徑交錯頻繁,導致在高峰時間段(如早上出門或晚上收拾時)容易相互干擾,甚至發生爭執。

  • 收納分佈過於破碎、缺乏系統性,造成日常物品(如鑰匙、書包、遙控器)常找不到位置,進一步拖延行動效率。

  • 沒有設計好共同活動區或共享空間,導致家庭成員各自分散在房間中,缺乏互動中心與情感交集。


這類空間設計初期往往是「單點考量」導致結果不連貫,例如只重視餐廳美觀卻忽略周邊通行,或只想增加櫃體卻壓縮了主要路線,最終形成以妥協換取機能的局部設計錯位。

針對此情形,建議採取 生活動線重建法:從早上起床 → 洗漱 → 早餐 → 出門 → 回家 → 晚餐 → 睡前為主軸,完整描繪一日內常見動線與使用點,並標記哪裡容易卡關、拖延或心煩。之後即可根據流線圖進行「空間鬆綁」與「轉接點優化」,例如:

  • 重設家具擺放角度或方向,使動線直覺化(例如餐桌移近廚房出口、工作區朝向共用區開放)

  • 每條主動線確保 90cm 以上寬度,必要時移除次要家具或減少物件數量

  • 調整收納模組邏輯,建立明確分類、流動、回歸三段式系統

  • 設計共同活動點,如家庭公告牆、共享檯燈、親子日曆板,提升家庭協同感


最後,可進一步邀請家中成員共同參與規劃流程,讓空間不只是「被重新設計」,而是「透過討論共同生活畫面與需求」,從而提升家庭成員間的空間共識與情感連結。



🔴 E級|空間失衡型(0~44分)

這個級距反映的是一個警訊:目前的空間設計與家庭的實際生活需求幾乎完全脫節。這類狀態常見於下列情境:

  • 空間規劃來自前屋主、建商預設格局,入住後並未進行實質調整。

  • 空間設計為「功能疊加式」,但未考慮行為動線與成員習慣,例如收納櫃堆滿牆面卻無法方便使用,或各區分隔過細導致坪效浪費。

  • 生活物品無收納歸屬,導致家中凌亂不堪,進而影響情緒與家庭關係。

  • 缺乏親子互動場所,孩子的學習、遊戲或陪伴活動無固定空間,家人互動散亂,甚至彼此長期迴避共處空間。


這樣的空間會直接造成生活疲乏感、家庭壓力升高、甚至衍生出行為與溝通上的問題。若您目前居住於這樣的空間,請放心——這並非無法解決,而是「需要重新開始對話」的契機。

建議可分三階段進行改善:

  1. 空間自我對話:先讓每位家庭成員簡述自己「一天下來最困擾的三件空間相關事情」,蒐集共感痛點。

  2. 功能減法規劃:以「夠用」為目標,剃除不必要的家具、道具或裝飾,保留真正實用且高頻的項目,釋放空間呼吸感。

  3. 行為導向設計重建:根據家庭每日行為模式,重新設計空間流動與場景轉換邏輯,例如設計一個能共學+共玩+共談的多功能中心區域,讓空間開始重拾「家的節奏」。


這類空間的調整需要時間與耐心,也需要設計師的參與與同理,建議考慮導入空間顧問諮詢或模組化微整案,從局部著手(例如玄關、主臥、親子閱讀角),逐步建立新的空間文化。

空間失衡並不可怕,最怕的是無意識地放任這樣的狀態成為家庭生活的常態。只要開始行動、開始重視感受,空間的修復就已經開始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  • Facebook的 - 灰色圓圈
  • Instagram的 - 灰色圓圈
bottom of page